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最新消息

首頁 / 最新消息
::: :::
日期:2022-05-13

【講題】再探高教擴張對主觀社會地位分數之影響:立基於機制的APC分析
【講者】彭思錦(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時間】2022.05.30(一),1410-1600
【地點】線上 Microsoft Teams
【主辦】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演講簡介】

       本研究探索高等教育擴張與個人主觀社會地位的長期變遷關係。過往關於個人主觀社會地位的研究除了指出個人主觀地位具有跨國一致性之外,亦強調高等教育對於個人主觀社會地位有著提升的作用,如學者發現,在控制個人收入與職業的情形下,學歷較高者其個人主觀社會地位也較高(章英華等 1996; 薛承泰 1997; Goldman et al. 2006)。而回顧過去台灣社會的一個重要社會變遷是高等教育擴張,此讓台灣的高等教育由菁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普及教育(蔡淑鈴 2004)。不過如何評估高等教育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亦是一個值得學者探索的議題。如蔡淑鈴(2004)的研究指出高教擴張對於台灣年輕人的影響在於讓兩性和省籍間的教育機會均等,且讓父親職業聲望較高者更有意願追求高等教育,因此高教擴張對於提升教育機會上有著正向的作用。不過高等教育擴張對於台灣年輕世代薪資與職業聲望的影響則是在於拉低菁英對於高等教育投資的回收,而對於那些應高教擴張而能夠進入大學者有著正面的影響(關秉寅等人 2019; Kuan & Peng 2021)。由前述研究來看,要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對於個人主觀聲望長時間變遷的影響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要探索這個問題,本文認為個人主觀聲望的長時間變遷,在個人層次上是會隨著個人生命歷程(年齡效果)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亦會因為調查年前後所發生的特殊社會事件(時期效應)以及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集體一起經歷過的歷史經驗(世代效果)的影響。不過由於A = P-C之故,使得這三個變項具有完全共線性,而無法放在同時進行分析,這也成為研究者必須要克服的辨認問題(identification problem)。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估計高教擴張對於個人主觀社會地位的長期影響,本文使用晚近學者發展出來的APC界線設置分析方法(bounding analysis)以及基於機制的APC(mechanism-based APC)方法來分析這個問題。本文採用的資料來自於社會變遷調查階層組與社會不平等組之男性樣本,扣掉遺漏值後,樣本共有6,592人。其研究結果發現個人主觀地位的長期變遷會受到特定時期事件的影響,如1995年臺海危機、1997年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都會對個人主觀地位造成負面的影響,此外,本文關心之高教擴張對於個人主觀社會地位則有著負面的影響。

 

【講者簡介】

      講者為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博士班畢業,目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社會變遷計劃)。研究專長為制度分析、經濟社會學和教育社會學。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Nbq7x4h1Wr85fAGb7

 

  ※備註:請於5/27中午前報名, 俾利寄發會議連結。

back to top
網站導覽 政治大學 回首頁 English 相關連結